不发达国家认为气候问题由发达国家造成,所以理应由它们来买单。
一个小时后,当德布尔回到会场时,不知是眼泪的力量,还是众意难违,美国代表改变立场,同意在文件上签字。哥本哈根大会最后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它虽然不是法律性公约,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基础。
这一会议完成了播种任务,而获得好收成,还需我们的努力和奉献,大会主席、时任巴西总统科洛尔如是说。美国的立场引起了与会各方的普遍关注和强烈不满。美方还先后派出两批议员来京都坐镇监督,不许本国谈判代表让步。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该案文终被抛弃。此前一个月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全球减排谈判做出了安排,但会议未能就发达国家应提供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达成具体协议。
回顾20年来的漫长谈判历程,人们发现全球气候谈判虽从未一帆风顺,但总在坚定地前行。抚今追昔,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漫漫征程,始终坎坷与希望交织。那么,发达国家究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哪些方面给力呢?英国气候变化研究者、生物燃料观察组织英国协调人迪帕克·鲁格哈尼谈到了这样一点,那就是能够通过气候变化这个议题来帮助赚钱和增加就业的领域,比如近来一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的生物能源。
第二,变相地核查,发展中国家也不接受。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接受三可,发达国家才能履行承诺,并提供支持。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承诺,在2012年底前建立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排放是造成现在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它们自己也认为,应该提供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有关计算,按照八国集团以及经合组织的所谓减排路径安排,2006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量仍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到5.4倍,这等于发达国家仍然无所作为。为了达到目的,它们甚至编出各种借口,搞了许多小动作,实质就是要使发达国家不必按《议定书》的要求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义务。
但是,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钱办自己家的事情,按国际规定可以不接受三可。建立互信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达国家尽快落实快速启动资金。然而一些发达国家经常节外生枝,比如曾提出了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合并成一条轨道,试图彻底抛弃《议定书》。然而发达国家的行动并不给力。
这自然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在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更是不遗余力地转嫁责任。得到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行动应该接受三可,也就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没有异议。这次会议也不会非常轻松,参加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2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非常严峻,念拖字诀,拖累的是全球的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发达国家自己最终也将身受其害。然而,英国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在11月中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发达国家并没有很好履行这一承诺。
转嫁责任,就是要发展中国家为减排更多地埋单,发达国家设计的以此为内容的方案有何公平可言?发达国家将拖延战术玩弄了多年,其真实目的就是要拖垮甚至取消《议定书》,使自己不必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义务,同时却想把发展中国家拖入承担具体减排任务的框架,转嫁减排责任。念拖字诀,一些发达国家乐此不疲。
目前来看,即使坎昆会议为2011年南非气候大会打下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并非没有压力。就三可问题发难,已成为发达国家每次气候谈判拖延进程的战术之一。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认为,就这个问题,应该首先讨论它有一个尺度和标准,标准是巴厘行动计划里对核查问题作出的明确规定,就是根据公约的要求,发达国家减排的指标完成情况和提供资金技术的情况首先应该进行三可核查。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承载了国际社会很高期望,谈判相当激烈、艰苦。各国、各利益集团之间要建立互信。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将采取力所能及的自主减排行动。
而这份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不仅目前正式拨出的资金离承诺目标甚远,还试图将过去其他领域中已经提供的资金也贴上气候资金的标签,从而减少实际掏钱的数额。拖字诀故技重施气候谈判中,节外生枝、推三阻四、转嫁责任都会导致达成协议的时间往后拖延。
坎昆会议将如何面对发达国家的故技重施呢?我们拭目以待。本次会议,可能就此进行深入讨论与谈判。
但是,为了使整个谈判能够往前走一步,考虑到全球的利益,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对各国自主采取的行动,在不侵犯主权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对国内的行动进行国际磋商和分析,这并不是侵入性的核查,最后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实际上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中遇到的问题,坎昆会议当中还可能遇到。
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在2010年到2012年间提供3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一直被发达国家拿出来当做不履行技术、资金支持的挡箭牌。资金提供不给力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最大的障碍是各方缺乏互信,谈判要取得实质进展,需要各国都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并把政治意愿变成实际行动,在行动中建立互信。毕竟,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资金和技术究竟做没做,做得怎么样,进行三可是合理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不能接受,尤其发展中国家自主行动不应接受核查。由于它们的实际效果都与拖延有关,一些长期参加气候谈判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把它们称为拖字诀。
多次会议上,发达国家都以此为由为谈判设置障碍。如果连已经承诺了的都不能落实,那怎么能建立互信呢?所以发展中国家希望快速启动资金建立起来,并且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让大家知道这些钱谁出了,出了多少,给谁了,以后怎么使用,这些都要公开透明。
[page]报告作者之一萨利姆·哈克说,一些发达国家还企图以贷款而非援助的方式提供气候资金,这将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事实上造成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导致的气候问题埋单。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黄惠康认为,事实上,除了率先减排外,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额外、以公共财政为主的资金支持,在技术转让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并建立起监督、核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国际机制。
那么,坎昆会议可能出现的难点到底何在呢?发达国家三可问题老调重弹 三可问题,也就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过去的谈判中,有些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的行动也要接受国际的核查,这涉及主权问题。为了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新气候协议,全球5年前就启动了有关谈判进程,目的是制订《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之后全球减排安排和资金技术支持问题。相比之下,各方普遍对29日召开的坎昆会议的期待较为保守
坎昆会议将聚焦对抗气候暖化的协议,起码在设立绿色基金的问题上,希望各国达成共识,以协助贫穷国家,避免因砍伐森林加剧碳排放量,同时,鼓励先进经济体输出清洁技术。联合国气候问题最高官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提出告诫,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各方群体努力,但彼此之间如果存在间隙就无法推行,只有互相妥协才能将这些隙缝弥合。
去年,全球气候峰会在哥本哈根举行时,与会国家争执不断,结果闹得不欢而散。有专家评论说,坎昆会议想要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有望在资金援助、技术支持、森林保护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这次会议将为2011年在南非举行的下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打下基础。
他说,全球碳排放量,应以2015年为顶限,之后就必须降下。珀欣在记者会上说:我意识到问题取得了进展。
发布评论